原创一
新年期间,家里走动的人多了。每天都有人来拜访,大年初三的那天晚上,爸爸同事带着他的家人来看爸爸。这家人我是见过的。每年爸爸单位的新年联欢会都会聚一下。他家有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式爱闹的年纪。可这次他却十分安静的坐在父母身边,跟往常大相径庭。
长辈们一开始都很安静。一阵沉默之后,那家人不知对爸爸说过多少句感谢,仔细打听后我才知道。这位小男孩就在不久前刚刚出院,是急性脑炎,爸爸在第一时间帮助了他们,我不了解这病的具体情况,但是多少知道这事的严重性。也就在年前两三个月,小男孩发烧后开始抽搐住院。在昏迷了近五十天后终于清醒,这期间连医生都劝他父母放弃。在孩子苏醒后,医生们都说这是奇迹,只在于他父母一直没有放弃。虽然这场大病多少钱影响了孩子的智商,说话等等,但也算康复了。
听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不知道为什么,一股暖流在心里不停流动。我带着小男孩去其他房间玩耍,小男孩特别喜欢鱼,目不转睛的盯着鱼缸,笑的十分灿烂,我在一边看着他。心里特别难受,是什么让奇迹发生在他身上,又是什么支撑着这对父母。
看着他们半年不见却消瘦的变个人似的样子,他们不时转头关心孩子的眼神。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感动万分。
有些情绪到了极点真的就无法表达,半年之前,我经常头疼,医生误诊我脑中长了瘤,我忘不了我母亲瞒着我趴在方向盘上大哭之后却尽力平复心情告诉我没事要加油的声音。当然这些都是在我之后不懂事,爸爸训斥我时,涨红的眼睛无奈的告诉我的。这些事之后我懂了太多的事,关于父母的爱,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相信。
我不敢说这世上有奇迹,但是我相信,可以让奇迹发生的是我们坚持的信念,我们的爱,互帮互助,彼此鼓励。
当我累了,闭眼回想这美若天堂的地方——外婆的老家 乌镇
也许,是离这个温柔蕴藉的江南古镇太近的缘故,我反而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描绘有着2500年沧桑之地的种种动人之处。现在请允许我暂时地远离,闭上眼睛,用无牵无碍的心去感受、去体味……
我觉得,乌镇最好的景致是在雨中。
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湿漉漉的青石板……一个让人寻觅已久的本色乌镇就这样鲜灵灵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花花绿绿看累了,依着水廊的美人靠,看着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从面前走过,时间就在细碎的雨点中缓缓流逝。来这儿的人大约都想找回点什么吧,那他们找到了吗?乌镇无声,游人亦无声。那么,再重复走一遍那闪射着青光的石板巷吧。
我撑着记忆的船,和我的外婆沿着古镇深处散发出的气息慢慢地往前走,任雨滴在我们的衣襟上肆意飘洒,这恐怕也只是在这儿才能有这一份雅致了!
“细雨湿流光”的乌镇是江南温柔乡里的一滩湿迹,是一个任何人甘愿沉醉其中都不想醒来的梦。这是一方魅力无穷的天地。乌镇的温润,乌镇的艳丽,乌镇的清新,乌镇的鲜嫩,都一一绽现在绵绵不尽似有若无的细雨之中。
父亲记忆里的春节<两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春节的风俗各有不同,可相同的一点,那就是所有的风俗都寓示团圆、幸福和希望。
在父亲童年的记忆里,春节总会有着这样一些熟悉的画面:背着书包学成归来的学子;携妻带子衣锦还乡的老人;拖着疲惫身影走进村寨里的打工者……村庄上空升起急切和热情的炊烟;孩童的嬉笑声以及零星鞭炮声不时传来——告诉你新年已经开始了。而每每此时,不管身在何处,总会有一股浓浓的 “年”之情节,尾随我童年弯曲的脚印,延长成那些充满温情的回忆。
贴春联
春节从贴春联开始,我们家地处偏僻农村,贴春联是乡亲们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乡亲们有的趁赶集的时候,在附近的小镇上买几幅捎回家中;有的则请村里毛笔字写得较好的先生,写上几幅。那时候,爷爷是们村里写字稍好的人,每年春节,看着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争先恐后的请他写春联,令爸爸好生羡慕。往往这时候,他也总会跟在爷爷后面,托着腮帮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写字。
那时候,爸爸每年都见他帮乡亲们写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春联,于是好奇地问他为何不写点别的。说:“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寄托”。爷爷还说,春联要用大红纸来书写,上联贴在门户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披贴在门楣上。春联的书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平仄协调,富有节奏感。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热闹非凡。乡亲们都把预先准备好的米汤,或者是事先熬好的面糊、刷子拿出来,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一幅、两幅、三幅……不大一会儿,整个村庄就贴满了喜庆的春联,把春意点缀得分外浓厚。
放鞭炮
小时候盼过年,最刺激的莫过于放鞭炮。每年腊月二十过后,各个村子里鞭炮声便连绵不断。鞭炮声成为营造年节气氛的最重要因素,真可谓没有鞭炮就不是在过年。
那时的鞭炮,比较简单,用现在的话讲,档次也不高,所以,炸起来的响声,是“轰而不震”,也没什么危险性。小孩子手中玩的是小花炮,有放的,有摔的。爸爸说他们经常会搞些恶作剧,趁人不备,随便摔一个在人家后面,响一下,吓人一跳,但不会伤人,其他人则笑得前俯后仰。特别是有一种很流行的鞭炮,像喷气火箭,放时直往上窜,给爸爸他们那群人带来了很大的乐趣。那时候,大家最喜欢把鞭炮拆散了,一个个放。点一个,放一个。抛向空中,抛上房顶,抛进水缸,埋入雪里。一声响一份刺激,一份响一份喜悦。
新年的鞭炮声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十五,才算把年过完,十五过后,农村人就开始算计一年的庄稼了。
如今,春节依然如期而至,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一种程序不断地进行着,但,却少了很多童年的情趣。那情,那景,也许,只能留在温暖的记忆中了。
新年期间,家里走动的人多了。每天都有人来拜访,大年初三的那天晚上,爸爸同事带着他的家人来看爸爸。这家人我是见过的。每年爸爸单位的新年联欢会都会聚一下。他家有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式爱闹的年纪。可这次他却十分安静的坐在父母身边,跟往常大相径庭。
长辈们一开始都很安静。一阵沉默之后,那家人不知对爸爸说过多少句感谢,仔细打听后我才知道。这位小男孩就在不久前刚刚出院,是急性脑炎,爸爸在第一时间帮助了他们,我不了解这病的具体情况,但是多少知道这事的严重性。也就在年前两三个月,小男孩发烧后开始抽搐住院。在昏迷了近五十天后终于清醒,这期间连医生都劝他父母放弃。在孩子苏醒后,医生们都说这是奇迹,只在于他父母一直没有放弃。虽然这场大病多少钱影响了孩子的智商,说话等等,但也算康复了。
听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不知道为什么,一股暖流在心里不停流动。我带着小男孩去其他房间玩耍,小男孩特别喜欢鱼,目不转睛的盯着鱼缸,笑的十分灿烂,我在一边看着他。心里特别难受,是什么让奇迹发生在他身上,又是什么支撑着这对父母。
看着他们半年不见却消瘦的变个人似的样子,他们不时转头关心孩子的眼神。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感动万分。
有些情绪到了极点真的就无法表达,半年之前,我经常头疼,医生误诊我脑中长了瘤,我忘不了我母亲瞒着我趴在方向盘上大哭之后却尽力平复心情告诉我没事要加油的声音。当然这些都是在我之后不懂事,爸爸训斥我时,涨红的眼睛无奈的告诉我的。这些事之后我懂了太多的事,关于父母的爱,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相信。
我不敢说这世上有奇迹,但是我相信,可以让奇迹发生的是我们坚持的信念,我们的爱,互帮互助,彼此鼓励。
当我累了,闭眼回想这美若天堂的地方——外婆的老家 乌镇
也许,是离这个温柔蕴藉的江南古镇太近的缘故,我反而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描绘有着2500年沧桑之地的种种动人之处。现在请允许我暂时地远离,闭上眼睛,用无牵无碍的心去感受、去体味……
我觉得,乌镇最好的景致是在雨中。
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湿漉漉的青石板……一个让人寻觅已久的本色乌镇就这样鲜灵灵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花花绿绿看累了,依着水廊的美人靠,看着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从面前走过,时间就在细碎的雨点中缓缓流逝。来这儿的人大约都想找回点什么吧,那他们找到了吗?乌镇无声,游人亦无声。那么,再重复走一遍那闪射着青光的石板巷吧。
我撑着记忆的船,和我的外婆沿着古镇深处散发出的气息慢慢地往前走,任雨滴在我们的衣襟上肆意飘洒,这恐怕也只是在这儿才能有这一份雅致了!
“细雨湿流光”的乌镇是江南温柔乡里的一滩湿迹,是一个任何人甘愿沉醉其中都不想醒来的梦。这是一方魅力无穷的天地。乌镇的温润,乌镇的艳丽,乌镇的清新,乌镇的鲜嫩,都一一绽现在绵绵不尽似有若无的细雨之中。
父亲记忆里的春节<两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春节的风俗各有不同,可相同的一点,那就是所有的风俗都寓示团圆、幸福和希望。
在父亲童年的记忆里,春节总会有着这样一些熟悉的画面:背着书包学成归来的学子;携妻带子衣锦还乡的老人;拖着疲惫身影走进村寨里的打工者……村庄上空升起急切和热情的炊烟;孩童的嬉笑声以及零星鞭炮声不时传来——告诉你新年已经开始了。而每每此时,不管身在何处,总会有一股浓浓的 “年”之情节,尾随我童年弯曲的脚印,延长成那些充满温情的回忆。
贴春联
春节从贴春联开始,我们家地处偏僻农村,贴春联是乡亲们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乡亲们有的趁赶集的时候,在附近的小镇上买几幅捎回家中;有的则请村里毛笔字写得较好的先生,写上几幅。那时候,爷爷是们村里写字稍好的人,每年春节,看着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争先恐后的请他写春联,令爸爸好生羡慕。往往这时候,他也总会跟在爷爷后面,托着腮帮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写字。
那时候,爸爸每年都见他帮乡亲们写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春联,于是好奇地问他为何不写点别的。说:“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寄托”。爷爷还说,春联要用大红纸来书写,上联贴在门户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披贴在门楣上。春联的书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平仄协调,富有节奏感。
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热闹非凡。乡亲们都把预先准备好的米汤,或者是事先熬好的面糊、刷子拿出来,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一幅、两幅、三幅……不大一会儿,整个村庄就贴满了喜庆的春联,把春意点缀得分外浓厚。
放鞭炮
小时候盼过年,最刺激的莫过于放鞭炮。每年腊月二十过后,各个村子里鞭炮声便连绵不断。鞭炮声成为营造年节气氛的最重要因素,真可谓没有鞭炮就不是在过年。
那时的鞭炮,比较简单,用现在的话讲,档次也不高,所以,炸起来的响声,是“轰而不震”,也没什么危险性。小孩子手中玩的是小花炮,有放的,有摔的。爸爸说他们经常会搞些恶作剧,趁人不备,随便摔一个在人家后面,响一下,吓人一跳,但不会伤人,其他人则笑得前俯后仰。特别是有一种很流行的鞭炮,像喷气火箭,放时直往上窜,给爸爸他们那群人带来了很大的乐趣。那时候,大家最喜欢把鞭炮拆散了,一个个放。点一个,放一个。抛向空中,抛上房顶,抛进水缸,埋入雪里。一声响一份刺激,一份响一份喜悦。
新年的鞭炮声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十五,才算把年过完,十五过后,农村人就开始算计一年的庄稼了。
如今,春节依然如期而至,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一种程序不断地进行着,但,却少了很多童年的情趣。那情,那景,也许,只能留在温暖的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