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重读《文化苦旅》,余先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他从文化出发,写到历史,写到社会,写到哲学,写到民族,写到人生,总是不断地向深处挖掘。他也不愧是一位文学大师,将这本书演绎得沉重而悲壮。透过文字,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上下五千年,灿烂而悠远的中国文化,能使人引以为荣,同样也使人潸然泪下。
在余秋雨的整个文化旅行中,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给我的印象最深,震撼也最大,作者的一句“我好恨”!让我心头一震。《都江堰》一曲气势绑礴的交响曲,以独特的视角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气魄和豪情,震撼人心《漂泊者》那看似漫不经心的笔墨,不知引起多少海外游子的共鸣,深深的触动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柳侯祠》作家用精湛优美的笔墨道出了柳侯祠继前启后的深刻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柳宗元式的文人书写着中国的历史。柳侯祠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旅游景点。“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这是作家留给我们青年人的思考。《上海人》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也许因为作者本身是上海人,对上海的了解、体会很深也较为全面。读了这篇文章,对上海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这里真安静》 文章写到最后,也仅剩“安静”而已。“军人、妓女、文人”这个模式被拔高起来赋予莫名其妙的涵义,历史的悲惨历程最终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静,草木的安静,一切重返自然的安静。
《文化苦旅》对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漂泊在中华大地上的苦旅。
摘录: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文化苦旅>自序》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莫高窟》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的侏儒。
___《阳关雪》
茫茫沙漠,滔滔江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隐泉》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噪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噪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人心,并蔚成方圆。他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阕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黄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份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暗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柳侯祠》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西湖梦》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夜雨诗意》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飘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
在余秋雨的整个文化旅行中,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给我的印象最深,震撼也最大,作者的一句“我好恨”!让我心头一震。《都江堰》一曲气势绑礴的交响曲,以独特的视角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气魄和豪情,震撼人心《漂泊者》那看似漫不经心的笔墨,不知引起多少海外游子的共鸣,深深的触动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柳侯祠》作家用精湛优美的笔墨道出了柳侯祠继前启后的深刻意义。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柳宗元式的文人书写着中国的历史。柳侯祠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旅游景点。“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这是作家留给我们青年人的思考。《上海人》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也许因为作者本身是上海人,对上海的了解、体会很深也较为全面。读了这篇文章,对上海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这里真安静》 文章写到最后,也仅剩“安静”而已。“军人、妓女、文人”这个模式被拔高起来赋予莫名其妙的涵义,历史的悲惨历程最终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静,草木的安静,一切重返自然的安静。
《文化苦旅》对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漂泊在中华大地上的苦旅。
摘录: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文化苦旅>自序》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莫高窟》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的侏儒。
___《阳关雪》
茫茫沙漠,滔滔江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隐泉》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噪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噪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人心,并蔚成方圆。他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阕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黄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份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暗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柳侯祠》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西湖梦》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夜雨诗意》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飘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